湖南省茶叶博物馆

搜索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本馆公告
本馆公告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3-02-16 访问量:407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

        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湖南省茶叶博物

二〇二三年二


 

一、总体概述

1、项目背景

2、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3、编制依据

4、规划目标

二、现状分析

1、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情况

2、茶类博物馆基本概况

3、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基本情况

4、现状问题分析

三、案例借鉴

1、国外非国有博物馆案例

2、国内茶类博物馆案例

3、湖南省内的其他非国有茶类专门博物馆案例

四、阶段目标

1、综合管理

2、基础设施

3、藏品管理

4、学术研究

5、陈列展览

6、教育服务

7、宣传推广

8、文创经营

五、实施方案

1、综合管理

2、基础设施

3、藏品管理

4、学术研究

5、陈列展览

6、教育服务

7、宣传推广

8、文创经营

六、“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

1、博物馆改扩建项目

2、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

3、文创产业营销战略

4、科研实力提升项目

5、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

七、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

2、制度保障

3、人才保障

4、资金保障

八、结语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概述

1、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是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蓬勃发展,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各地博物馆积极举办展览、策划活动、研发文创产品,“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各地探索实施“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传媒等领域跨界融合,调动更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博事业;三是博物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博物馆条例》《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出台,博物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博物馆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此外,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助力下,数字博物馆、虚拟陈列、云上展览等多样化展陈方式不断涌现,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呈现出分布地域广泛、藏品资源丰富、服务对象多元、展陈方式多样等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旅游、收藏热潮的兴起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在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截至2021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已完成质量评估的博物馆1215家,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占比达到32%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由社会力量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非国有博物馆除了与国有博物馆一样发挥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之外,它所关注的更多、更广泛的收藏范围乃国有博物馆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空白地带。他们的存在,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的品种、填补了博物馆类型的空白,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民间收藏研究从私家珍藏”到“社会共享的文化自觉和境界提升。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是湖南省第一家经湖南省文物局备案、湖南省民政局注册,由省茶业集团承办,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非国有茶叶类专题博物馆。馆内有关于茶叶发展历史、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世界传播、茶叶加工工艺,茶与健康以及茶产业发展的状况等介绍,常年举办茶艺培训班、茶文化体验活动、茶文化主题沙龙、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等,是湖南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保护单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事业,他多次提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11“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贯彻这一重要理念的成果。湖南“千两茶茯砖茶君山银针茶”等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也是湖南茶业集团的重要产品湖南茶叶博物馆承载着湘茶文化的传承宣传推广使命,十四五期间,湖南茶文化茶产业鼓足干劲,踏上新的国际化征程。

为进一步明确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事业方向和目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破发展,根据《博物馆条例》和各级政府相关发展思路和指导文件,比照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3-2027年,并对2028-2032年的远期提出初步建议。

2、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中的重要论述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博物馆发展规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保护传承湘茶非遗,推动文物(藏品)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湖南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下,全面提升博物馆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建设好行业特色博物馆。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文化资源属于公众,文化成果惠及公众的理念,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发展。

坚持品质优先。树立以提高品质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完善以提高品质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以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为标准提高办馆水平,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茶文化精品博物馆。

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茶文化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走特色展览之路,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设科学现代、循环发展的博物馆制度,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修订)

《博物馆条例》20153月)

《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12月)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1月)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5月)

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201912)》(国家文物文物博发〔20192号)

《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202211)》(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发〔202228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20218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文物局2022年)

《长沙市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2017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2月)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20

其他基础资料及相关文件

4、规划目标

利用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立足既有场馆,传承湘茶文化、依托湘茶产业争取上级支持,与企业、高校、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各文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家、科学家、收藏家携手合作,以建设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为目标坚持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构筑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科学管理体系、藏品保护体系、学术科研体系、非遗传承体系、文化传播体系,实施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文化展示与交流工程产业融合创意工程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推进,预计到2027年,实现管理水平体系化、场馆设施现代化、社会服务层次化,达到与同时期湖南省文物事业相匹配的发展水平,争取获得国家文物行业领域相关定级评估等级,并努力走在全省非国有博物馆的前列并赶超部分市县地区国有博物馆发展水平。预计到2032,将湖南省茶叶博物馆打造成为湖南茶文化的展示窗口、全国领先的茶文化专题博物馆、湘茶文化面向世界的旗舰窗口。 

二、现状分析

1、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中并不存在非国有博物馆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收藏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2015新的《博物馆条例》正式确认“非国有博物馆”这一专有名词并逐渐确立了其:“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研究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国有博物馆为1989,其中通过博物馆定级评估的非国有博物馆为16A级景区的非国有博物馆有46。湖南全省博物馆总数为174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7,无通过博物馆定级评估的非国有博物馆,获评A级景区的仅有1家;长沙全市博物馆总数为42,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总数为16无获得上述两类等级评定(评估)的非国有博物馆

总体来说,目前湖南省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比较来看,还存在一定欠缺,总体来说尚处在探索和发展的起步阶段。省会长沙的非国有博物馆事业是湖南省的绝对佼佼者,无论从数量还是政府的扶持力度来说,均走在了其他地市前列。2022年,湖南省文物局发布《湖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提出:“十四五”期间,湖南的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00家以上,推进不同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着力建设湖湘文化博物馆体系。湖南非国有博物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长沙民间收藏领域自晚清民国以来便十分繁荣且蜚声海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热衷于各类型藏品庋藏及专项收藏研究的民间收藏家及团体,渐成百花齐放之气象2009年,长沙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正式成功注册,拉开了非国有博物馆事业的大幕。2017828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了《长沙市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十余年来,秉承着使每座非国有博物馆成为融文物保护、文化惠民、大众休闲和产业创意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平台的发展目标,目前(202112月数据)全市已拥有16家非国有博物馆:湖南省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沙坪湘绣博物馆、湖南开元博物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湖南省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湖南省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湖南省浏阳永和菊花石博物馆、湖南省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湖南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长沙市望城区华夏剪纸博物馆、长沙市夏国安艺术博物馆、长沙玉和醋文化博物馆、长沙市天心区伯瑜万福源博物馆、长沙盛砚砚台博物馆、长沙市麓山祗园艺术博物馆、长沙市大观仓艺术博物馆等,另外还有多家正在申报中的非国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中,有以湖南省开元博物馆、长沙市夏国安艺术博物馆、长沙市大观仓艺术博物馆、长沙市天心区伯瑜万福源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综合收藏类博物馆;有以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湖南省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及美术馆类博物馆;而数量最多的则是有既定收藏研究专题如茶叶、湘绣、米升、菊花石、剪纸、酿造、剪纸、砚台、古建筑等的专题性博物馆,这其中的6家,所涉及的展示研究主题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或直接由非遗传承人创建,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便是这个类型中的典型代表。

2、茶类博物馆基本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湖南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南面,故称湖南,属亚热带气候,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7摄氏度至17.9摄氏度之间,南北温差极小,降雨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是中国重点产茶省之一,产茶量居全国第二位,素有茶乡之称。全省有九十多个县(市)种植茶树年产茶八万多吨。主要名茶有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湖南黑茶白马毛尖、安化千两茶、茯砖茶、安化红茶、沅陵碣滩茶等几十种,其中,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到2021年末(以下数据统计均为此限),我国现阶段各级各类博物馆中与茶相关登记在案的博物馆共计46其中:国有博物馆10行业博物馆1家、非国有博物馆36

在这些博物馆中,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北京京华茶叶博物馆、山东云水普洱茶博物馆、凤庆滇红茶博物馆、石家庄莫心高茶博物馆、安徽省祁门红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湖南省茶叶博物馆、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黟县茶博馆等11博物馆以茶叶为馆名,将某种特定茶品种或某个行政地域茶产品作为主要展示研究对象,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即是其中的一员。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广东省东莞市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开封市语哲茶文化博物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莒南县玉芽茶文化博物馆、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益阳黑茶(民俗)博物馆、云南肯公聪奔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潍坊市潍城区神农茶文化博物馆、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广州恒福茶文化博物馆、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浮梁县古县衙茶文化博物馆、黄山莫问茶号徽茶博物馆、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博物馆、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福建省尔雅茶文化史博物馆、泰安市泰山茶文化博物馆、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馆、磐安茶文化博物馆、湖州市吴兴区妙境禅茶文化博物馆、天门市茶经楼博物馆、青岛万里江茶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等28家博物馆以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扩展了茶的其他运用展示范围。光山茶具博物馆、深圳市大观茶具博物馆、武汉老门茶器博物馆、忻州紫庐茶具博物馆、江阴市宝壶斋茶具博物馆、莒南县永泰茶具文化博物馆、四川天府荆溪茶具文化博物馆等7家是以茶具为主要研究展示对象,应当属于茶周边博物馆,更趋向于艺术品收藏博物馆。

按照藏品总数统计登记藏品超过1000件的有12,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因是与县级地志馆合署,因此数量最多,为6286。单纯茶类博物馆中以崂山茶文化博物馆最多,达到5100。藏品总数超过500件的有19大部分国有博物馆在此列有三成博物馆藏品总数在国家规定的300件左右,无论是从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来看茶类博物馆的藏品总数是偏少的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博物馆的发展潜力

按照年参观人数统计,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2.6万人,大致居于中位。全国来看,年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有7家,其中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首,达到29.54万人湖南省的两家国有的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21.24)与非国有的益阳黑茶(民俗)博物馆(11.34万)成绩斐然,说明黑茶在近年的茶文化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关注度。其他名茶类博物馆中,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为12.94万人。在省字号博物馆中: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8.91万)、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8.45万)、湖南省茶叶博物馆(2.6万)、四川天府荆溪茶具文化博物馆(2.34万)、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1.85万)、安徽省祁门红茶博物馆(1.84万)、广东省凉茶博物馆(1.24万)、福建省尔雅茶文化史博物馆(0.54万)、北京京华茶叶博物馆(0.4万)、广东省东莞市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0.25万),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位列第19名,大致居于中位。

按照社会教育活动举办频次来看,除14家未公布统计数据的博物馆外全国茶类博物馆中,以广东省凉茶博物馆为首,达到216场次但凉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属于药范畴参考作用不明显。中国茶叶博物馆以135场次位列第二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以90场次的频率瑶瑶领先于第四位的潍坊市潍城区神农茶文化博物馆(53场次)。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2021年全国茶类博物馆举办社活动次数超过10场次的仅有14,尚有9所不足5场次。由此可见,在茶行业博物馆中,社会教育及公共服务普遍趋于弱势,而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以前三的业绩翘楚于其中,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1:中国茶类博物馆相关数据统计

博物馆名称

性质

年参观量(万)

藏品数

陈列数

社教活动场次

北京京华茶叶博物馆

行业

0.4

300

72(?)

16

崂山茶文化博物馆

国有

未统计

5100

2

未统计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国有

8.45

1128

8

未统计

中国茶叶博物馆

国有

29.54

4301

5

135

凤庆滇红茶博物馆

国有

0.99

405

7

30

磐安茶文化博物馆

国有

8.43

43

1

20

蒙顶山茶史博物馆

国有

3.9

563

1

5

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馆

国有

1.59

536

3

4

光山茶具博物馆

国有

23.85

1006

1

3

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

国有

21.24

6286

3

2

青岛万里江茶博物馆

非国有

未统计

420

5

未统计

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

非国有

12.94

319

1

未统计

黄山莫问茶号徽茶博物馆

非国有

2.95

530

7

未统计

江阴市宝壶斋茶具博物馆

非国有

1.97

1550

4

未统计

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

非国有

1.85

400

1

未统计

石家庄莫心高茶博物馆

非国有

1.19

306

1

未统计

黟县茶博馆

非国有

1.06

220

1

未统计

武汉老门茶器博物馆

非国有

1

405

6

未统计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0.7

645

1

未统计

深圳市大观茶具博物馆

非国有

0.52

304

1

未统计

山东云水普洱茶博物馆

非国有

0.02

186

1

未统计

莒南县玉芽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0.02

600

2

未统计

广东省凉茶博物馆

非国有

1.24

354

1

216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

非国有

2.6

416

2

90

潍坊市潍城区神农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1.2

366

4

53

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19.13

355

1

32

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2.77

304

4

23

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

非国有

0.93

300

1

20

忻州紫庐茶具博物馆

非国有

8.6

309

2

12

浮梁县古县衙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5.68

312

1

12

广州恒福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0.18

205

2

11

泰安市泰山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2

888

5

10

云南肯公聪奔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0.35

1996

2

8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8.91

1215

16

7

天门市茶经楼博物馆

非国有

25

325

2

6

湖州市吴兴区妙境禅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3.5

310

1

6

安徽省祁门红茶博物馆

非国有

1.84

303

1

6

福建省尔雅茶文化史博物馆

非国有

0.54

300

1

6

开封市语哲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2

321

1

5

广东省东莞市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0.25

565

1

5

莒南县永泰茶具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4.2

2450

1

4

二连浩特茶叶之路博物馆

非国有

3

1800

2

4

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4.02

2116

4

2

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博物馆

非国有

0.31

419

1

2

益阳黑茶(民俗)博物馆

非国有

11.34

3810

1

1

四川天府荆溪茶具文化博物馆

非国有

2.34

305

4

1

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底

3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基本情况

1)区域位置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是湖南省首家面向社会开放的非国有、公益性茶叶专业博物馆,由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坐落于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位于湘茶高科技产业园核心区域,即隆园一路以南、长星路以东。


2)基本情况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于201210月开始筹备,20134月正式运营,20172月通过湖南省文物局正式备案。博物馆以收藏、保护和传承茶文化为己任,集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迄今珍藏年份老茶、传统制茶、器具、瓷器、紫砂、字画等藏品516件(其中完成备案416件),以年份老茶为主要特色。自运营以来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科普基地、长沙市科普基地、长沙市劳动与实践教育创建基地及长沙市专业科普场馆(基地)等,为宣传和推广湖湘茶文化、助推湖湘茶产业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了解湖湘茶文化、领略湖湘茶魅力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现实行以理事长领导的馆长负责制,由刘仲华院士担任馆长,人才团队稳定,拥有国家级茶艺技师、茶艺培训老师、茶文化讲解员等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储备和活动教学经验。同时馆内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茶学专家为主)作为专家导师团队,指导馆内日常工作及科普教育工作开展。同时与湖南农大、大众传媒、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芙蓉长郡中学等各层次学校形成馆校联动,深化产学研模式合作。

3)功能组成

主要功能由茶文化科普区、茶叶资源圃及湘茶品茗区三部分组成,其中:

茶文化科普区: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中茶馆及湘茶馆两大展区构成,中茶馆主要对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世界传播、茶叶加工工艺、茶与健康以及茶产业发展的状况等进行介绍和展示,并配有极具时代特色的藏品展示及实物场景,引导各位爱茶人士全方位的了解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湘茶馆重点推介的是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湖南茶及茶文化历史、特色及茶产业发展历程,并配以极具地方特色的藏品、场景和大型触屏操控设备及高清显微镜,让参观者亲自观察、体验,在趣味无限的环境中了解湖湘茶及茶文化;

茶叶资源圃: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种植了来自全国的70多个优良茶叶品种资源,涵盖了包括半乔木和灌木在内的两大茶树类型,移植有距今约500多年历史的半乔木型野生古茶树;

湘茶品茗区: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主要开展茶艺欣赏、品茶论道、茶文化主题沙龙、茶艺培训等活动。

4)藏品情况

藏品来源:主要来源于移交、收购及接受他人合法捐赠。

藏品类别:包括历史老茶、陶器、瓷器、紫砂壶、古法制茶工具、茶器、字画、文字文献资料、杂项等九类。

藏品总数:藏品总数516件。其中,历史老茶384件,陶器23件,瓷器7件,紫砂壶56件,古法制茶工具27件,茶器8件,字画1件,文字文献资料6件,杂项4件。

特色藏品:

历史老茶:馆藏有包括成品茶及散茶样在内的老茶藏品286件,其中最具代表性为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一批黑茶,如1.8千克、2千克“特制茯茶”、“赵李桥青砖茶”、500克“洞庭青砖茶”。博物馆还特别珍藏有1958年天尖、1959年贡尖茶样等,历史老茶样在茶产业发展史上极具历史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茶器:博物馆共收藏中国传统茶器90余件,其中56件紫砂壶均为70年代老壶,器形繁多、款式多样,精美绝伦。古法制茶器械,茶叶生产、制作的农用器具。

文献资料:馆内收藏的文献资料包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2000年的《茶叶科学》、《茶产业报告》。

4、现状问题分析

发展中的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在成长过程中依靠自身优势,在湖南博物馆系统及非国有博物馆群体中独树一帜,在收藏、保护和传承茶文化面做出了一系列成绩。在博物馆管理团队的努力下,以提高馆舍水平、专研茶文化业务、拓展活动宣传途径为发力点,逐步摸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尤为重视社会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博物馆在2017年即成立5人活动策划小组,建立专门运营团队,通过进校园(中小学、高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园区,与兄弟博物馆、行业协会交流合作,并成为省茶叶协会、省博物馆学会、长株潭博物馆联盟等团体成员。博物馆通过积极参与茶博会、博物馆日、遗产日、汉语桥、中非经济论坛等各种论坛等方式走出去;通过暑期研学、高校茶博行、沙龙雅集、讲座课堂、品鉴导览、论坛、画展传统节日及纪念日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观众及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来;通过各类品鉴会、茶会直播等活动推广擂茶、黑茶、黄茶及大师益品等等特色品牌、茶产品及其他文创衍生产品,提升行业地位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揽子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的公共活动水平,社会服务效能较佳,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是为数不多的通过自身造血能够维持博物馆基本运营的非国有博物馆,在长沙市非国有博物馆中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

2:湖南省茶叶博物馆近5年开放情况统计数据

项目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开放天数

337

296

335

347

319

参观人数

2.6

1.5

1.3

1.1

0.7

讲解场次

330

310

397

260

264

专题活动场次

90

40

95

88

71

据湖南省民政厅年检报告及国家文物局网站数据综合

在获取运营资金方面博物馆每年除通过举办单位湖南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基础投入及举办各项活动提供服务获取的收入外还通过省文旅厅市文旅广电局(市文物局)、省社科联、市科协等相关政府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资金补助并在与茶叶相关的其他方面上获取了一定资金这些资金基本维持了博物馆的稳定运营并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宣传方面博物馆在依托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资源,向不同层次的观众推送博物馆及茶文化相关信息,积极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扩大信息推广的覆盖面,相继获得长沙市专业科普场馆(基地)、长沙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长沙市劳动与实践教育创建基地等称号。近些年来已通过各个平台累计公开发布了700余条相关宣传推送,此项工作甚至超过了一些国有博物馆。

在培养人才方面博物馆建立健全茶艺师评茶员等行业认可的职业技术等级评定培训拓展了单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博物馆在茶叶行业中的业务地位;加强与国有博物馆的合作,积极促进博物馆讲解员等专业人员参与长沙博物馆的讲解业务培训,相关人员多次获得省科普讲解大赛等相关比赛优胜奖励。这些通过建立自有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继续教育、馆际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体业务素质的举措保障了博物馆的基本人才储备。

近年来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加速融入茶行业团体文物博物馆行业协会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不管是在茶行业还是在文博行业中都有了一定的地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大中型国有博物馆及某些非国有博物馆之间还存在差距。随着文旅融合大趋势的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的注册量激增,各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僧多粥少,后疫情时代经济大环境不明朗,博物馆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阶段形势以往更加严峻,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仍然面临着较多问题亟需解决:

1)硬件设施不足制约发展

博物馆处所位于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内,场馆功能与公司生产经营功能有交叉,场地略显不足,陈展部分位于公司办公楼二楼,非独立占地,体量偏小,参观入口欠明显且自2015年以来至今近十年未进行提质改造或换陈在展示内容和服务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博物馆的发展水平。藏品保管未进行系统梳理,库房情况也不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安全保卫、日常保洁及安全工作由集团统一运营,在日常维护及突发情况的应对上或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随着博物馆藏品的增加、陈展质量的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以上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硬件条件不足将会制约博物馆的长久稳定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博物馆致力于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员,人才队伍结构年轻化特征鲜明。但从事管理与科研业务的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文物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方面的精细化人才各项事务往往执行馆领导肩膀挑,大大降低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博物馆人才梯队建设还不够成熟。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各个业务领域将逐渐形成独立部室,相对独立的人才团队以及沟通机制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3)科研事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

目前博物馆业务分工尚未完全明确,具备科研素质的人才较少却又承担了大量开放管理和公共服务和其他事务性工作科研投入十分匮乏,科研场地缺乏,科研设备阙如。现有条件下无力承开展方向明确、切实可行的科研项目

4)藏品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博物馆暂无符合行业标准的文物库房,现有作为文物库房使用的场所规模较小,设施设备配备滞后对于藏品保存、管理还不够成熟。茶叶类产品由于其独特的属性,对于其保管收藏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质地的茶叶类藏品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质地的其他品类藏品如陶瓷、金属、竹木等与茶叶类藏品也有着不同的收藏保管要求,这促使博物馆应当按照质地品类建立藏品分类账以及分类库房分开保管。目前博物馆藏品科学分类和信息采集工作缺乏经验,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藏品征集管理制度、库房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尚未构建

5)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博物馆在具体实施、运营过程中,陆续暴露了一系列与预设情况不符或先期未曾预料的问题。其中,博物馆董事会、监事会并未发挥积极的工作职能,未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由于人员有限,部门分工与职责及层级关系不明确,导致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日常事务过于细碎,专题活动、宣传教育、安全保卫、典藏研究、接待开放、会务交流、筹款创收等等一揽子工作都要亲力亲为,很难有精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6)运营经费缺口较大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虽然有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和政府资金扶持,但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仅能维持基本运营,无力开展学术科研、藏品征集、展陈更新等其他业务,更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其他业务。随着人员工资、场馆维护成本的进一步增长,收支比例已开始出现失衡,运营、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要达到国家博物馆定级评估水平要求的基础条件及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硬、软件需求,需要各方面更大的经费支持并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三、案例借鉴

1、国外非国有博物馆案例

1)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私人创办的非营利性组织,其藏品总数多达330万件。该馆经过近150年的改建与扩建,目前其总展览面积达20万平方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成就在于其参照企业董事会的模式,建立了由私人董事会管理并吸引社会资金的博物馆运营机制。因此,对于该馆来讲,民间资本是支撑和推动其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该馆摸索出的“企业董事会”运营模式也被后来很多美国博物馆采用。

2)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索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全世界共有4处分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成功运营的方式被专家学者们称为“古根海姆模式”。该馆在打造出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推广销售这一品牌并吸引加盟方加入。加盟方需要投资所有费用(包括加盟费、土地征用费、场馆建设费等)。古根海姆只需做好相关支持工作,如提供专业的场馆设计师、出借展品并协助新馆办展、派遣专业管理人员。通过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古根海姆博物馆很好地解决了博物馆的运营经费问题。

2、国内茶类博物馆案例

1)中国茶叶博物馆

借鉴原因茶类博物馆中唯一的国字号单位。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目前有两个馆区,双峰馆区位于龙井路88号,占地4.7公顷,19914月对外开放;龙井馆区位于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20155月对外开放。中茶博主要收藏与茶和茶文化有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及古今茶样。目前共有藏品4301(),其中文物藏品3338(),包含二级文物1件(套),三级文物155()。基本陈列包括《中华茶文化展》、《世界茶 茶世界》、《紫泥茶韵---吴远明捐赠紫砂茶具展》、《西湖龙井茶专题展》、《中国茶业品牌馆》,合计5个基本陈列4875平方米。 截至2021年底,中茶博在编职工53人,劳务派遣员工2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在安全保卫方面,全馆现有电视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振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公安联动报警系统、红外联动报警点位、玻璃易碎报警装置、道闸隔离及实体防护装置设置以及2个中心控制室,安保队伍分324小时值勤保卫,实行技防、物防,人防三结合,确保博物馆人财物的安全。

2)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

借鉴原因:已成功申报三级博物馆的省字号茶专题非国有博物馆。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是经云南省文化厅批准、民政厅注册的专业类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国家三级博物馆。其主要职能:收藏、展示、研究、社会教育、推广云南茶文化;本馆主要藏品分为茶品、茶器、物品、字画等四类,有相关珍贵藏品近1000余件。本馆为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唯一注册的茶文化专业类博物馆,深受海内外茶人及茶文化学者的喜爱。本馆设非遗传习馆、文史馆、普洱馆、茶器馆、品牌馆、鄂尔泰贡茶馆、茶马古道文化走廊、学堂、书斋、品鉴室等,每年出展和馆内展览及举行活动30多次,年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次。多年来,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为弘扬茶文化而不遗余力。参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等国际国内多项重大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奖项20多项。其中2017年获《中国文化奖·优秀文化公益奖》,当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便会热情地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茶道、茶艺和品茶艺术,以及云南茶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饮茶习俗和悠悠茶马古道沉淀的历史文化。

3)北京京华茶叶博物馆

借鉴原因:省级国有茶类企业创办的非国有博物馆。

北京京华茶叶博物馆位于马连道14号京华茶业大世界4层。是由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原北京茶叶总公司)创办行业博物馆,于2016818日正式开馆,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茶叶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藏品300/套。充分展示了各朝各代茶叶文化的演变。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分为序厅、茶之源流、茶之内涵、茶之体验、尾厅五个部分。将文化传承与生活实践结合来呈现。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75000余人次。茶博馆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的关注、到访,先后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使节、文化官员和新闻记者等,成为首都茶叶行业服务中央及北京城市建设、丰富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平台。博物馆有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消防应急预案。定期针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配备设施有:消火栓箱两个,5公斤干粉灭火器15个,消防喷淋头20个及消防报警主机一套。

4)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借鉴原因:省字号国有茶文化博物馆。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于2013928成立并向大众免费开放,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8名,在编人员7人,现有工作人员11人,包括馆长、副馆长、股室主任、茶文化研究主任、解说人员、保安保洁等。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含中心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非文物主管单位授牌)三个分馆,总占地面积50余亩,展厅面积8000余平方米。中心馆陈列介绍贵州产茶历史和茶文化资源,其图片、文字和实物来自贵州多个产茶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最早是义泉万寿宫,1939年成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总部办公、居住及部分科研生产场所。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原为1954年建立的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曾名贵州茶工业博物馆,201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称号,至此改名,原貌展存制茶工厂的红、绿茶初制、精制等车间场景。现有藏品包括与茶园开垦、种植、茶青加工、储运、茶叶科研、贸易等有关的器具、文献、档案、照片、图纸、影像等。数量较大、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保存完好。自开馆以来,始终处于“零事故”安全生产。有烟感报警系统、灭火器、消防栓、微型消防站、监控系统、防恐防爆专柜等安全设施和带有警示标志的安全应急通道。

5)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

借鉴原因:社教活动较为突出的非国有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是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兴建的安徽省首家以茶叶为主题的博物馆。主要收藏了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生平事迹、徽茶文化以及黄山毛峰茶的兴衰史、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等,是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对外品牌形象,更是黄山毛峰和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茶博馆秉承“徽茶文化综合体旅游示范区和安徽茶业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为目标打造,主要分为茶史溯源、徽茶之光、茗香天成三个版块十二个单元,详细的展示中国茶叶及安徽茶叶的历史和文化、谢裕大的百年传承与发展。茶博馆内还配有品茶室、禅修空间、购物超市、VIP接待区、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和临展区。茶博馆集实物陈列、茶艺表演、品茗、制茶非遗技艺体验、茶学研究和茶文化学术活动为一体,以宣传徽州文化和茶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运用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陈列形式与手段,借助历史文物、茶书、茶经、茶画、茶技、茶艺的综合展示,挖掘中国茶文化之精髓,提炼徽商商道之内涵,让到访者有如亲身游历徽茶文化发展之历史长河,切身感受徽茶文化发展之壮丽辉煌。

6)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

借鉴原因:湖南省内的国有茶文化专题博物馆。

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县博物馆)是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安化县文旅广体局二级机构,占地十亩,建筑面积6250平米,采用明清传统阁楼式建筑风格。馆藏文物628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45件,三级文物407件。藏品主要来源于民间征集和捐赠,类别有木器、石器、金属、纸质、书画、瓷器、钱币、革命、社建、黑茶等13类。而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黑茶类文物和木质匾额收藏。主楼一至三楼为基本陈列展厅,面积约2100平方米。一楼以《神韵安化》为主题,展示安化山水风光、古道廊桥、英杰人物;二楼以《黑茶飘香》为主题,分七个部分展示安化黑茶的发展历史和黑茶文化;三楼以《岁月留痕——安化匾额碑刻文物陈列展》为主题,展示安化的人文历史。博物馆从业人员20人,在编5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讲解员4人,保安8人,保洁3人。博物馆安防设施完善,消防系统运行正常,设有安保控制室,馆内95%以上区域覆盖电视监控,有巡更系统,安保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展厅和文物库房设有消防和红外自动报警系统,直连安保控制室。

3、湖南省内的其他非国有茶类专门博物馆案例

1)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

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坐落于临湘市城区西南面,由廖小林独资筹建,由临湘市人民政府免费提供办馆场所,2017516日正式开馆。20192月经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验收,湖南省民政厅正式核准。馆名由谢模乾将军和候双亭将军亲笔提书。馆内共分为茶之源、茶之史、茶之本、茶之用、茶之器、茶之韵、茶之誉、茶之品和茶之饮九个部分展出。

2)益阳黑茶(民俗)博物馆

该馆200812月注册登记,开办资金500万元;现有黑茶制作器具、茶壶等馆藏1万多件,瓷器、玉器、杂项和明清木器等1万多件;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整理、分析、挖掘黑茶文化、地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服务机构;工作目标是为繁荣文化事业,负责挖掘、探讨、研究、开发、宣传、传播、展示文化遗产项目,免费组织有关民俗文化、古历史文化、黑茶文化的学术交流。


四、阶段目标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于201210月开始筹备并陆续进行了场馆建设,通过举办单位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及在相关主管单位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了设施设备并基本完成了组织构架搭建、藏品征集登录、展厅布置与开放、社会服务与宣传等一揽子工作,并于20156月在湖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20172月,湖南茶叶博物馆取得湖南省文物局设立备案,正式进入文博口序列。自运营开放以来,博物馆以茶文化为立足点,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加强开放接待能力,推进与各有关单位合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茶行业、文化、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接下来的3-5年以及更长远的10年期间,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将以上述工作为基础,以湘茶文化及非遗传承为特色,继续加强管理、深化合作、拓展服务,并从软、硬件方面对全馆进行整体提升,成为国家认可的高质量发展的茶叶行业博物馆。

1、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维持博物馆基本运行及高层次水平推进的重要工作,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规划期内,以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注重队伍建设目标力争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管理体系完备具有充沛发展活力的现代博物馆

2、基础设施

逐步提升场馆基础设施,加强园区日常维护,合理规划园区功能布局。新建和改造安防消防、库房、实验室、图书室、陈列展示等设施,推进博物馆展示场馆和库房保管条件提升达标,为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保障。

3、藏品管理

规划期内,力求藏品来源渠道多样,藏品种类日趋丰富,藏品数量显著增加,并填补现有藏品空白,提升藏品档次。藏品日常管理工作日趋完备,交流合作得到加强,并开展藏品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科技保护等工作,构建出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茶及茶文化收藏体系。

4、学术研究

以茶叶、茶文化、茶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等研究为核心,深化交流合作,以历史学、农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切入点,开展综合性研究努力开拓出具有博物馆自身特色的学术研究构架,培养出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专业团队、形成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

5、陈列展览

规划期内打造成为具备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制度灵活的策展团队立足茶文化、传承茶非遗,策划科普性趣味性学术性高的基本陈列展览。采取“走出去、走进来”相结合形式,用主题做展览,以展览促活动,用活动兴文创,保持展览的持续活力,彰显展览与其他方向互为补充的重要作用。

6、教育服务

规划期内以展览活动文化品牌等为依托,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加强品牌活动、专题活动特色活动;打造出高水平的社会教育服务意识强的以讲解员教育员志愿者等为主力的教育服务团队,充分彰显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7、宣传推广

通过湖南茶业集团的行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与各单位、非遗传承人、团体深入合作,利用类型体平台为窗口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博物馆的行业及社会影响力,使博物馆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打卡地,达到宣传茶文化、传承茶非遗、带动茶产业的目的。

8、文创经营

树立品牌意识,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点深入研究茶文化及相关周边文产业资源,拓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集思广益,促进优质文创产品及特色IP的研发,加强与优质产品厂商合作,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各层次人群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形成优秀文创业态

 

 

 

 

 


3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主要发展指标预期

指标

2023-2025年

2026-2027年

2028-2032年

属性

备注

1

组织架构

明确现有部门及人员分工增设典藏保管、科技保护、学术科研三个业务小组

设立分工细致的组织新架构

约束性


学术委员会

选人筹备、研讨

成立并开展工作


预期性


文博日常经费

每年50万以上

每年100万以上

预期性


文博专项经费

500万以上

预期性

用于展览科研藏品征集专项园区建设不在此列

发展规划

制定并按照2023-2027年规划实施

提前制定并按照2028-2030年规划实施

约束性


博物馆年报

每年编制年报,对外发布并报送文物主管部门

约束性


智慧博物馆系统

机房设施采购项目任务设计书编撰

制定系统构架并开展藏品管理、信息检索、文创产品销售、活动(门票)预约等较简单模块的设计

初步实现具备智慧博物馆综合功能的系统

预期性


商标、符号

商标申报成功

1-2其他标识、形象等申报知识产权

3-5个其他标识形象等申报知识产权

约束性


人力资源

常年维持在编人员10人以上,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量的70%

常年维持在编人员20人以上,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量的70%

约束性


人才培养

常年维持专业技能及研究人才2人、专职管理人员2人、保持2位专家型人才提供技术咨询或开展合作;文博初级职称人数5

常年维持专业技能及研究人才5人、专职管理人员5人、保持5位专家型人才提供技术咨询或开展合作;文博中级人数5人,副高级职称1

预期性


2

基本陈列展厅

逐渐增加多媒体、服务等设施、策划更换基本陈列

进一步提升展陈水平

约束性


临时陈列(非遗馆)展厅

确定临展(非遗馆)场地,完成场馆硬件施工,购置展架、展柜

开放并达到举办专业性展览需求

约束性

需依托园区配套经费进行建设

园区设施

完善标识标牌,导览设施,优化参观流线,设置相对独立的入通道做好特殊人群服务设施的配备并建设好微型消防站并升级安防控制系统

整体统筹,新增或更新的观众休息设施、卫生设施、文创产品销售服务设施、餐饮服务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配备情况

预期性

需依托园区配套经费进行建设

实验室

完成筹备计划

建成并开展基础工作

约束性

利用集团实验室为基础并与高校合作

观众体验

制定提质计划设计方案

升级改造,建设可容纳200人以上的大型集会活动场地

预期性

需依托园区配套经费进行建设

藏品库房

现有库房保管水平增购除湿设备

完成茶类藏品库房提质规划功能分区

建成多品类藏品库房建成独立的珍贵藏品及易损藏品库房

约束性

需依托园区配套经费进行建设

图书(资料)

制定组建计划,逐步扩充藏书资料

建成并初步具备书库阅览区等功能分区,可以快速检索书籍、资料。

预期性


3

茶标本与样品入藏(制作)

新增1500件套

新增800件套

约束性


民俗文物入藏

新增30件套

新增50件套

约束性


历史文物入藏

新增20件套

新增50件套

约束性


档案文献入藏

新增200件套

新增100件套

约束性


日常管理

制定藏品入库、上架、提用、运输等操作执行工作的详细记录流程

按照流程标准实施藏品入库、上架、提用、运输等操作执行及工作并登记建档

日常管理数字化并纳入智慧博物馆系统

约束性


藏品信息录入及公开

总账100%录入,分类账及其他帐100%录入,在主管文物部门备案。

50%的重要藏品具有单独的指标登记档案

总账、分类账分别专人管理,账目数字化并纳入智慧博物馆系统,并公开基础信息;全部重要藏品具有具有单独的指标登记档案

约束性


藏品三维影像数据

制定计划

完成50

完成所有珍贵文物采集

预期性


藏品装具

100

300

所有藏品均有符合各自保存要求的装具

约束性


藏品预防性保护

每年20

每年50

每年300

预期性


藏品保护修复

每年10

每年20

每年50

预期性


藏品养护

每年100

每年200

每年300

预期性


4

研究项目

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1

每年开展1个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预期性


科技项目

1

每年1

每年1

预期性


专利项目

制定计划

开展工作

成功申报1-2

预期性

获得专利行政部门正式批准,取得专利证书

学术活动

主办省内或行业影响较大的活动1-2

每年主办省内或行业影响较大的活动1-2

每年主办2-3个,其中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活动1

预期性

包括主题与博物馆业务吻合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座谈会、在线对话等国内各类学术研讨活动

学术交流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10

每年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5

每年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10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

预期性


发表论文

每年1篇(含合署)

每年1-3(含第一作者1篇)

每年3-5(含第一作者2篇)

约束性


专著出版编撰

编撰(参与)1

编撰(主要参与)1本或出版(主要参与)1

编撰(主要参与)2-5主持编撰1本,主持出版1

约束性

含学术专著(译著、编著)、教材、研究性图录、科普读物等

数字资源收录

采购调试设备并制定规范

录入100

录入1000

预期性


文献档案收录

50

50

200

预期性


期刊订阅购买受赠

100

100

2000

预期性


书籍购买受赠

100

100

2000

预期性


5

基本陈列

常年维持2-3

改陈后常年维持3-4

约束性

需增加非遗专项展示

临时(非遗)展览

每年1

每年2

每年3-5

约束性


输出展览及合作办展

每年1

每年1

每年2-3

预期性


6

参观人数

每年3万人次(疫情期间可计算线上活动参与人数)

每年3万人次

每年4万人次

预期性


开放天数

每年保证300

约束性


主题教育活动

每年30场次,(疫情期间可计算线上活动次数)

每年50场次

每年100场次

预期性

其中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大思政课”等主题活动应当占到一半以上

代表性(大型)公共活动

每年2个人(疫情期间不作约束性或数量酌减)

每年2个及以上

每年3-5个及以上

约束性


公益鉴定活动

每年1场次(疫情期间可计算线上活动)

每年2场次

每年6场次

约束性


讲解员

维持3人(疫情期间不作约束性或数量酌减)

维持3

维持5

约束性


讲解服务

每年200场次以上(疫情期间不作约束性或数量酌减)

每年300场次以上,其中英文讲解5场次

每年300场次以上,其中英文或其他语种讲解20场次

约束性

包括人工讲解、智慧导览、专题导览及专项接待

博物馆志愿者

组建、开展培训及试讲

常年维持5

常年维持10人以上

约束性


线下教育活动

每年3000人次,(疫情期间不作约束性或数量酌减)

每年5000人次

每年10000人次

约束性


线上服务

每年5000人次

每年10000人次

每年20000人次

预期性


博物馆之友组织

组建并吸纳会员50人以上

吸纳会员200人以上,高级会员20

吸纳会员300人以上,高级会员50

预期性


职业(专业)培训

每年5场次

每年5场次

每年10场次

约束性


学术讲座

每件2场次

每件4场次

每年6场次以上

预期性


7

广

网站访问量

年度综合浏览量3000

年度综合浏览量3000

年度综合浏览量5000

预期性


主流媒体报道

每年5次及以上

每年10及以上

约束性

市级及以上报刊、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等

新媒体宣传

每年推送500条以上

每年推送1000条以上

约束性

所有新媒体平台合计

新媒体关注量及访问量

关注量达到1000访问量达到10000

关注量达到5000人,访问量达到50000

预期性

所有新媒体平台合计

数字传播

每年10

每年15

约束性


8

特色IP

1-2

1-2

5项以上

约束性

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的特色IP

文创产品

通过授权等手段开发文创产品10

通过授权等手段开发文创产品20

通过授权等手段开发文创产品50

约束性


文创效益

每年盈利15万元以上

每年盈利50万元以上

每年盈利100万元以上

预期性



实施方案

1、综合管理

行政管理方面: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及时公布决议内容以指导博物馆发展;健全博物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并符合本馆实际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发展情况及时修改并报理事会审议;强化部门分工,定岗定责,落实职责,奖惩分明,保障博物馆在制度下运行;及时完成符合本馆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并予以实施;每年第一个季度完成上一年度博物馆年报的编撰,各部门每年年中、年末撰写工作总结,并召开会议共同学习讨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成立学术委员会,业务工作模块化,设置以典藏保管、科技保护、学术科研为核心的业务小组开展工作;开源节流,通过各种举措优化博物馆经济状况,注重文化创业产业、注重与茶产业融合,加大交流合作,增强博物馆运营质量。

安全管理方面:注重安全管理,保障库房藏品及展陈空间的藏品及陈列品绝对安全,严格执行安防、消防工作规程,保障日常人员巡防及安防设备的无故障运行,严格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并在每年至少组织2次安全演习,严格落实各项应急预案。3年内,建设好微型消防站并升级安防控制系统。

人才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注重人力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稳定的管理运营团队。5年内,常年维持10人以上的在编人员数量及2-5人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并根据博物馆发展情况逐步增加人员数量;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聘任,积极支持工作人员培训深造;鼓励评聘文博类职称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水平业务水平提高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智慧博物馆管理方面确立以藏品数据库、展览资料数据库、学术研究(图书资料)数据库、观众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智慧管理(管理工作智能化、无死角、高精度)、智慧运营(运营品牌、运营文创、运营宣传教育)、智慧服务(观众与藏品、茶文化完美交互)开展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并先期试点藏品管理、文献信息检索、文创产品销售、活动(门票)预约等较简单模块的开发。

2、基础设施

争取集团支持,积极筹措资金,与园区整体统筹,逐步提升馆舍基础设施水平:更新老旧展牌等引导设施,提质或新建游客休息设施,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并对园林景观进行进一步提质;与园区整体统筹,争取博物馆与集团办公生产区域相对独立,在茶园侧门面向隆园一路方向或其他适当区域建设相对独立的博物馆专用入口,优化园区参观流线,合理规划并改造园区功能区划分,使博物馆成为更加明确的文化地标;科学合理管理茶树种质资源圃,及时修剪、补种,增加更为详细且更具趣味性的的导览说明;新建和改造博物馆消防安防设施、藏品保管设备、陈列展示设施和场景,根据基本陈列方案对展厅进行改造施工;拓展展馆可用面积,推动博物馆新综合展厅、保管、研究空间建设,设立“非遗馆”、“文创馆”、“实践馆”等特色体验中心;进一步完善湘茶品茗区的功能,使之更适应茶艺欣赏、品茶论道、茶文化主题沙龙、茶艺培训等活动的需求;利用集团现有资源、并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组建茶研究实验室、开辟图书(资料)室,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园区现有场地、建筑及其他闲置构筑物,建设可容纳200人以上的大型集会活动场地,服务于社会教育事业。

3、藏品管理

日常工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络和服务工作;征集与茶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藏品,采购、定制藏品装具,力争5年内所有重要或易损藏品均进入专业装具保管,10年内所有藏品进入专业装具保管;确立征集方向,制定征集任务、编制征集规范,力争馆藏在3年内新增超过20005-10年内藏品数量超过3000,并推动藏品定级工作的开展

重点工作方向包括:研究各品种、各时期茶叶压制标本的制作与各年份各品类茶产品、样品的入藏工作,提高藏品整体数量;增加与茶相关的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入藏,提高上级馆藏文物数量;留意能够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等相关的茶藏品,并争取征集入库,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爱国精神;完善保管典藏制度、完善藏品登记帐,力争总账及其他账目100%录入,一半以上重要藏品建立单独的指标登记档案;利用现代技术即智慧博物馆系统对藏品进行信息采集,并逐步在相关平台公开;5年内,完成50特色藏品的三维影像数据采集工作,10年内所有重要(特色)藏品均进行三维影像采集

科技保护方面:开辟专业保护修复场所,购置保护修复设施设备,培养保护修复人才;逐步开展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规划期内,每年完成20-50件茶叶类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完成100-200件藏品的日常养护,并逐步提高保护数量;明确保护要求,逐步开展藏品的保护修复工作,主要针对价值极高且已不考虑食用的茶类藏品、纸制品(茶标签、茶文献档案、书籍)、陶瓷(茶具)、竹木(茶具、生产工具)、金属(茶具、生产工具)等藏品;开展各类馆藏藏品、展品的日常养护工作,尽量避免或减缓藏品的损坏(衰变)程度并形成一定经验。

4、学术研究

人文研究方面:开展茶叶种植史、茶文化史、茶植物种质资源、非物质文化等方向的研究,确立多种发展专题;培养、吸纳、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学术委员会,撰写专业论文、科普文章,编写学术、科普书籍,占领茶类博物馆学术高地,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宣传推广、文化创意等多种领域。在科研力量不成熟的阶段,可利用茶业集团资源优势,先期开展一批较为容易形成成果的如老一辈茶叶种植、生产、制作、经营人员口述调查,茶类民俗掌故、老茶农、茶叶老厂记忆、非遗传承等方向的调查研究,并编撰或出版汇编、人类学踏查纪实、影像纪实等记录性成果;鼓励本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针对博物馆主体开展研究活动,编撰学术书籍、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培养专家型人才;开展数字资源收录,记录茶人、茶生产、茶民俗、茶文化影像资料;定期购买相关专业书籍、订阅相关期刊杂志,掌握一手资源及最新行业成果。

学科研究方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茶厂开展多方向茶类保存技术研究(食用为目的、收藏为目的等)、茶品质分析、文物修复、材料科学等研究工作,组建高水准的以茶叶类藏品分析研究、保存保护为主方向的科研队伍,建设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可食用茶藏品保存技术中心并力求在远期阶段组织编撰相关行业标准。利用专业团队申报专利、开展课题,形成与文物保护相对应、茶叶产业链样呼应的成果转化体系,进而服务博物馆其他业务模块,服务茶叶企业,走产、学、研相融合的持续发展道路。

5、陈列展览

培养策展人才,建立策展团队。与教育服务相结合、丰富陈展方式,分析研究各类受众的不同需求,与产业相融合,探索以茶叶、茶文化、非物质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的策展思路。以现有陈展为基础,深入发掘资源内涵,创新展示手段,打造陈列文化品牌。以项目提升陈展的社会认知、认可度,建立以茶行业专家、文博界专家、教育界专家、科技界专家等为核心的策展人制度。1-3年内,根据自身实际、以立足湖南为目标,制定基本陈列改换陈计划,根据计划确定藏品、资料征集思路,利用藏品丰富陈展内容,展览采取以多媒体科技手段与传统展板、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打造既经济实用又高端新颖的符合省级行业博物馆水平的高规格茶文化展览。根据藏品征集、资金投入及博物馆发展情况,基本陈列拟在1-3年内开展大纲编撰及形式设计并力争5年内落成并向社会开放。

争取集团支持,开拓其他展陈空间或统筹现有陈展空间,建设符合文物、艺术、非遗、科技等多门类展览需求的临时展厅,强化博物馆办展能力。制定临展、合作办展选题,每年举办1-2个契合本馆办馆思路的临时展览并依此开展各类活动衍生产品。采取多种形式高效利用展厅资源,在本馆展示空白档期,积极联系其他单位、个人引进展览或出租展厅,并共同开展活动,扩大博物馆社会知名度,增加办馆经费收入。根据自身资源、藏品及研究成果或与相关茶叶类、农学科技类单位、茶叶、文化类企业、非遗传承单位及传承人、收藏家等合作制定1-2个品牌外送交流展览(或以展览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扩大茶博在行业内及博物馆群体中的影响,并与文创产业相结合,拓展博物馆收入来源。

6、教育服务

社会教育方面:以博物馆为主体,灵活运用集团、行业资源,开发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群体的经常性品牌教育课程、教育活动、系列活动等线下活动,并结合各种传统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力求年接待观众3年内维持300人次左右5年内达到5000人次;每年举办2-5个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活动,注重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大思政课”等主题;定期举办公益鉴定活动,增加观众对非遗文化、茶叶产品、茶品种、茶叶衍生品、茶叶相关民俗文物、茶具等历史文化文物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茶业集团可以支配的相关实体资源,在集团下属的长沙县、韶山市、益阳市、怀化市等茶园、非遗馆、基地试验相关研学或考察学习活动,丰富茶博服务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定期开展茶文化相关或其他传统文化、科技、农业等类型的学术讲座,聘请专家学者、传承人长期合作,每年维持2-5次频次,打造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的茶博讲堂;坚持开办职业培训、讲座等专业活动,培养茶艺师、评茶员等行业人才,定期聘请博物馆相关专家、培训博物馆讲解导览相关业务专业人员;践行合作原则,加大馆际交流并联合各级各类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为公众提供参观预约、虚拟展示、藏品赏析、资料分享、咨询答疑、文化产品营销、互动联系等在线服务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互利共赢。

观众服务方面: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学习、交流,努力打造观众满意的茶叶专题博物馆。疫情期间,加大线上活动频次,疫情缓和后,在充分考虑馆舍接待能力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接待能力,争取年参观人数保持3万人次,使茶博的精神文化食粮惠及更多人士;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讲解水平,常年维持3-5人的稳定专职讲解人员数量,与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合作展览相结合,编写符合各个年龄层次需求的讲解词,导览词。丰富的导览形式、多元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并灵活利用人工讲解与智能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服务;5-10内敷设覆盖馆区的智慧导览平台,配置符合日常开放实际的终端设备,以方便不同需求的游客自由参观;努力与智慧博物馆体系对接,开发针对线上活动的功能模块。积极对接上级行政单位、公共文化机构,承办相关活动,宣传茶文化教育资源,推广茶文化知识,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使博物馆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公众参与方面:3年内,组建完成志愿者队伍,打造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开展导览活动并编写志愿者工作手册及管理规范、组织培训并聘任馆长、相关行业专家等专家学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作为常规讲解体系的重要补充,服务不同层次,适应不同场合;成立博物馆之友组织,定期开展沙龙、团建、交流等活动,灵活主动地吸纳社会热心人士与人才参与茶博发展,共襄盛举,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与业务水准。

7、宣传推广

建立完善网站建设,比照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的日常运行要求,尽量完整地将博物馆相关组织架构、服务、教育、新闻、开放、活动、展览、非遗传承、藏品资源、数字资源、等情况对外公示,并提供查阅茶文化、历史、科技等知识的宣传单元。对比其他对外宣传窗口,网站作为传统平台虽然访问人数不多,但其浏览便利,功能模块更多元、信息储备更丰富的优点仍然值得重视,相关行业专业人员及业务主管部门也较为重视网站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传统网站的信息功能优势可以很好的推广博物馆、并适宜其于智慧博物馆及其他商用数字平台的功能对接。继续加大与报刊、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的合作沟通,及时将茶博展览、会议、社会活动、技术创新、非遗传承、藏品故事等相关信息在这些平台推送展示;与融媒体平台合作,每年针对网络受众推出的云展览、云讲解、云教育(云课程)、短视频、高清直播、虚拟展厅、沉浸式体验等各类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等活动;维持并加大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领域各平台的活跃度,提高信息发布质量,通过发布信息增加关注量、浏览量,将博物馆最新活动及时发布在相关平台,进一步加大各平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打造茶博、非遗、主题IP等联名产品,以平台促进茶叶产品的推广销售。结合活动、产品与各平台开展长期合作,扩大茶博社会知名度、产业知名度。

8、文创经营

经营模式:充分发掘湘茶文化资源、科技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衍生资源,利用茶业集团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人员优势,打造符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群需求的特色IP,并创立自有文创品牌,在5年力争取得一定社会认可度及知名度。结合销售、参观接待、社会教育、大型活动等开展以现场展示、直播媒体等多种形式的销售活动,并在馆区、其他合作单位、网络购物平台等建设文创展示空间,增加文创盈收效益,以反哺博物馆发展。

创新营销策略:“明星藏品”进行“衣食住行一条龙”式系统开发。选取文化认同度高的,特别是“国潮”特点明显的一些藏品进行“一条龙”式的系统开发,让观众及社会受众在选择上同时增加不同品种、风格的收集欲望,提高购买数量;IP”结合策略。充分考察社会中的其他IP元素,通过合作的形式与茶藏品、茶行业及相关文化符号进行融合开发,通过知名品牌效应,上承经典,下接地气;特殊时机提供限定产品。配合节庆、纪念日、重大社会事件等结合茶文化开发文创产品,使新的活力不断注入,调动受众兴趣;尝试“众筹+文创”的方式,激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民众、团体、企业通过众筹的方式,一方面满足其兴趣、公益、宣传等意愿,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作为回报。借助此类众筹或股权授权等互联网金融方式,充分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资金融资和体制管理上的灵活性及自主性,创造性的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资金难题。

严格品质把控特别注重文创产品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以优中选优为原则,制定标准把控商品质量。清醒认识到博物馆作为非盈利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人民大众提供经济实惠、质量上乘的文化创意产品。

六、“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

1、博物馆改扩建项目

博物馆的长远发展非一己之力可以实现,需要集团与政府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是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博物馆争取与茶业集团整体发展相协调,建设相互独立的博物馆功能区与集团办公、生产功能区,对现有场馆进行布局优化,建设博物馆独立出入口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展厅科研文创等区域面积,增设非遗馆、文创馆等新型服务场地;与园区规划相统筹,前期充分论证,并以集团牵头聘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改扩建项目的可行性调研,编制设计方案,核算项目预算。在项目经费到位后,公开招投标实施项目工程。

2、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

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计划,需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茶文化为纲,立足湖湘,弘扬湘茶文化,科普湘茶知识、推荐湘茶精品、展示湘茶非遗为主体思路,突出湖南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个性与独特性,使观众真正了解湘茶的历史与文化,喜爱湘茶的产品与味道。展览要特别注意传播内容的完整性、信息价值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面向大众的可传播性,主题定位一旦失准,其各项功能和作用就会失去方向。规划的基本陈列改造是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等社会文化职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创造衍生价值的重要闪光点。策、布展工作需要弥补现有展陈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造成的内容铺叙过于宏大、内容重点不够突出、视觉效果差强人意、展示手段不够新颖的弱势,利用科学巧妙的设计及现代化的陈展手段,打造既经济实用又高端新颖的符合省级行业博物馆水平的高规格茶文化展览。

3文创产业营销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创新的无止境追求,倒逼博物馆必须保持长足的专注力和创造力。湖南茶叶及茶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属性和文化附加值,茶叶博物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地区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备,相对成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等先天性优势。博物馆应该抓住当前的产业良机,大力推动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建议集团公司注入一定数量的项目启动资金,重点打造博物馆品牌文化、湘茶非遗文化,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博物馆知名度,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仅以实物产品为单一体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展多渠道、多途径、多元素的产业发展方式,丰富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4、科研实力提升项目

由于建馆初期资金、场地等条件制约,博物馆保护、研究工作缺阈,库房、研究室、资料室等科学研究场所未达标准化或尚未建设,研究人员配备不足,科研实力亟待提升。按照国家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建议集团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对科学研究空间进行完善,配备专业储藏设备,修复、理化分析设备,引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提升博物馆在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

5、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

定级评估工作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获得我国博物馆行业肯定的最权威的评估体系,也是上级文化行政机构对博物馆提供各项经费、政策支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标准。对照《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等规定,结合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行业具体标准,按照规范管理、服务产出、社会评价三大方面完善各项工作,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举办单位提供一定专项改造、提升经费,积极参与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以国家三级博物馆为方向,争取在5年内获得符合本馆发展实际的评估等级。

七、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务实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组织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抓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决策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充满活力、动力、向心力的良好环境,推动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2、制度保障 

借鉴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前沿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行业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相关扶持保障政策,探索建立符合博物馆学专业要求的,符合我馆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机构运行与人员管理机制,确保博物馆藏品、建筑、人、信息等方面安全运行。

3、人才保障 

人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源泉。要积极实施“大文博”人才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类人才在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分布更加合理,人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更加完善。规划期间,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博人才队伍,使我馆人才队伍梯次逐渐合理、知识结构更加多元、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4资金保障

合理安排收支预算,严格预、决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产业融合,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使各项费用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绩效。要加大争取扶持力度,争取集团、政府和社会支持,保障藏品保护、学术科研及日常运行等方面所需的经费并有足够经济实力提升博物馆硬件水平

八、结语

经过规划实施,推进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事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壮大博物馆人才队伍,健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藏品、开放管理体系;逐步提高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服务、文化传播水平;提高观众满意度,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切实提高博物馆及相关产业收入,保证稳定的收入支持核心业务的拓展。按照规划发展思路,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将成为关心和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群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成为湖南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宣传场所,让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的成果惠及行业、服务民生,凭借产业优势使博物馆在省会博物馆行业中脱颖而出,走在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前列,并在全国茶叶行业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